当前位置:首页 > 心香一瓣 > 正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18-02-23 17:54:14 来源:人事教育科 冯雅妮 责任编辑:年生义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刊印出版后,我有了要全文阅读的急切想法。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全面推向常态化制度化的过程中,市人民医院党办下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利用空闲时间研读了一遍。由于平时喜欢看革命、农村、军事题材书,对文化大革命时的时代背景和农村情况略知一二,更能体会到时代的不易,学习的不易,成长的不易,人生的不易。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
一、学习是成长之基。在知青的七年中,习主席白天干活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他这种在困境中不忘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坚持读书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他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关于学习时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在现代社会,互联网、电子书和学习终端多样化,获取信息实时化。工作学习内容更新之快,涉及方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年轻干部都应向习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多读报,多学习政策文件。只有静下心来读书学习钻研,根据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的去学习,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获取经验,在实践中取得成功。通过不断地学习是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兢兢业业的信念,海纳百川的胸怀,求实创新的态度,让我们终生受益,终将成为一名合格干部。
二、组织是成长之母。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指示。习主席也和广大青年学生一样来到了梁家河插队,离开了生活的大城市,来到了偏僻农村他和大多数知青一样不太适应也迷茫过。王燕生说“……他的家庭受到冲击太大了。要寻找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对那时的近平来说,实在是太难了。这种困境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是一种精神上的磨难,这种苦远远超过了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后来正是由于朴实的村民和热情组织培养,帮他过了思想观,教他成长,推荐他上大学,让他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人性的善良,激励起了他干事创业的激情。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干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迷茫和彷徨,各种无奈和纠结,这就要求我们更要发挥组织能动性,多鼓励,多帮助,多培养,为干部成长发挥积极作用,将每一个人都培养成“有信念、有品行、有纪律、有作为”和“展篇能读、用脑能想、开口能说、提笔能写、动手能干”的能用之才。
三、实践是成长之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条真理适用于各个行业,也是一条放置四海而皆准的定律。雷平生讲“……他这七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磨炼,这是他成长的重要内因;”正是在插队的这七年中,习近平为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他靠着强烈的使命感、辩证的思维方法、遇事有定力、肯读书善学习的优秀品质成为了梁家河大队的领头人。从知青到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是他迈出的人生成长的第一步,也是他完成了从学生到革命干部脱变,更是他伟大事业的起步的具体实践。当了村支书后,他带领村民引进新品种蔬菜,打井,办沼气,修坝全身的投入到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之中。正是有了在农村工作的经历,造就他大学毕业后离开了城市生活回到基层工作念想,为他以后取得政治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任何成功都不会凭空而来,都要付出艰辛努力,从实践中取得经验和教训,在激励磨练中提升自身素质,才会在未来拼搏中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年轻干部要不怕吃苦,不怕干活,不怕挫折,不怕误解,不要拈轻怕重,不要注重名利,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干好本职工作,终会取得人生的蜕变,实现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