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教育 > 正文
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发布日期:2017-12-21 16:10:27 来源:疾控妇幼科 李学平 责任编辑:年生义
的灰尘,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二)肠道传染病
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痢疾、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这些传染病是由“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有害细菌和病毒污染了手、饮用水、餐具或食物等,通常未经过恰当的处理,进食后发病。
(三)虫媒传染病
常见的由人体被蚊子、苍蝇、老鼠、蜱等有害生物叮咬或摄入被其污染的食物、饮水等引起的传染病。通常有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
二、常见传染病及症状
(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传染性强,容易造成暴发性流行。和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的全身的症状比较重,常突然起病,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伴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轻度充血等。患者感染流感后如无并发症呈自限性过程,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流感如发生在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身上,则有可能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
(二)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急,经常有发烧、怕冷、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其最大的特点是口腔周围的唾液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边缘不清楚。张口或者吃东西时感到腮腺部位疼痛,尤其吃硬的或酸的食物时,疼痛会加剧,肿胀会在4-5天消退,如合并其他疾病,则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死亡。
(三)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但是通常成人发病时的症状比儿童更严重。常伴有发热、皮肤和黏膜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水痘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从发病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病人或飞沫吸入均可被传染,易感儿童发病率可达90%以上。该病通常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留疤痕,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则会留疤痕,康复后身体一般获得终身免疫,而有时病毒以静止状态存留于神经节,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临床表现
潜伏期:10~24天。
出疹前期:婴幼儿常无症状。年长儿或成人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上呼吸道症状等,1~2日后才出疹。
出疹期: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皮疹有以下特点:
先在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皮疹发展迅速,开始为红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形成疱疹,疱疹时感皮肤搔痒,然后干结成痂,此过程有时只需6~8小时。如无感染,1~2周后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痂痕;
皮疹常呈椭园形,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浅表易破。疱液初为透明,后混浊,继发感染可呈脓性,结痂时间延长并可留有痂痕;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及四肢近端。
(四)肺结核
肺结核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其呼吸道感染是主要感染途径,飞沫传播为最常见的方式。传染源主要是肺结核患者。健康人通过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啑时喷出的飞沫而受感染。15岁~35岁是结核病的高发年龄。典型的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疲倦、食欲不振、咳嗽和少量咯血、颜面潮红,身体瘦弱等。但多数患者病灶轻微,无显著症状,经X线健康检查时偶被发现,亦有以突然咯血才被确诊。
全身症状:
1、全身不适、疲倦、乏力、不能坚持日常工作,容易烦躁,有心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妇女月经不正常等轻度毒性和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2、发热是肺结核的早期症状之一,体温的变化可以有以下几种:
(1)体温不稳定,轻微的体力劳动即引起发热,经过30分钟休息,也往往不能恢复正常。
(2)长期微热,多见于下午和傍晚,次晨降到正常,伴随倦怠不适感。
(3)病灶急剧进展和扩散时,发热更显著,可出现恶寒,发热达到39-40℃。
(4)女性病人在月经前体温升高,月经后体温亦不恢复正常。
3、盗汗。多发生在重症患者,在入睡或睡醒时全身出汗,严重者衣服尽湿,伴随衰竭感。
局部症状:
1、咳嗽、咳痰。早期咳嗽轻微,无痰或有少量黏液痰。病变扩大,有空洞形成时,则痰液呈脓性,量较多。
2、咯血。约1/3-1/2的病人有咯血,咯血量不等。
3、胸部疼痛。
(五)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老鼠(黑线姬鼠、褐家鼠)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能通过带毒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易感者以成年人居多,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出血热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症,其临床表现病情轻重不一,复杂多变,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具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2、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日多见,持续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m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六)H7N9流感
H7N9流感是由H7N9病毒引起的,自2013年我国华东地区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病例以来,每年都会在冬春季出现季节性流行。H7N9病例的潜伏期一般多为7天以内,也可长达10天。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伴有头疼、肌肉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少数患者可为轻症,仅表现为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H7N9病例早期发病无特异性表现,早诊早治困难,后期重症病例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目前报告病例的总体病死率在40%左右。
导致人感染H7N9病毒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带毒禽类污染的环境。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饮水和环境及种蛋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目前,我国确诊的H7N9病例,绝大多数发病前有活禽的暴露或接触史,且以暴露于有活禽售卖的农贸市场的比例居多。尚没有证据显示H7N9病毒能够通过妥善处理的禽类或禽蛋类传播给人类。此外,吃煮熟的食物也不会感染H7N9病毒。 监测显示,虽然偶有局部聚集性病例(每起2-3例病例,均无续发病例)发生,但尚无证据表明H7N9病毒能持续地通过“人传人”而感染。
(七)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纤丝病毒科的埃博拉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患者的血液和排泄物传播,埃博拉病毒感染人类后的潜伏期为 2~21 天,大多数患者在感染 8~9 天后病情危重。一旦被感染,患者在 1~2 天内出现症状。患者可出现高热、头痛、喉咙痛、关节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继之出现严重呕吐、腹泻。可在 24~48 小时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与血小板减少症,从而导致鼻腔或口腔内出血,伴随皮肤出血性水泡。在 3~5 天内,出现肾功能衰竭,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伴随明显的体液流失,病死率较高。凡来自非洲境内人员如有发热、极度虚弱、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等症状,入境时应立即主动向出入境检疫机构口头申报,及时去医院就诊说明情况;周围群众如发现从非洲务工归国人员在从非洲回来后一个月内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告知接诊大夫海外务工史并做好隔离保护工作。
(八)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主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冬季多见。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为主,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三、预防冬季传染病的措施
(一)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搞好室内外卫生,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经常晒洗衣物及被褥;搞好粪便管理,垃圾清理,采取各种措施清除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等滋生环境,开展灭鼠、灭蟑螂等活动。
(二)搞好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吃苍蝇、蟑螂叮爬过食物;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河鲜或海鲜;隔夜的饭菜和买回来的熟食要重新煮沸蒸透;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生吃瓜果要削皮,喝开水不喝生水,碗、筷等餐具要严格消毒,生熟刀板要分开;禽流感或H7N9病毒流行期间,选择购买冷鲜、冰鲜禽类产品。
(三)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外出归家和拿钱钞后洗手的良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勤洗手、勤洗澡、常刷牙,纠正不良习惯;接触活禽要做好个人防护。
(四)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发现病人或可疑病人,要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病毒传播。病人的食具、用具要严格消毒,粪便和排泄物更要用漂白粉等消毒处理。
(五)加强个人防护。了解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感染肠道传染病应立即上医院就诊,不要胡乱用药,特别是不能自行使用抗菌素进行不规范治疗,防止耐药性的产生。某些肠道传染病抗生素的不当使用,甚至可导致生命危险。
(六)免疫预防。某些传染病流行季节前可预防接种相应的疫苗,如流感、肺炎、水痘等疫苗。
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痢疾、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这些传染病是由“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有害细菌和病毒污染了手、饮用水、餐具或食物等,通常未经过恰当的处理,进食后发病。
(三)虫媒传染病
常见的由人体被蚊子、苍蝇、老鼠、蜱等有害生物叮咬或摄入被其污染的食物、饮水等引起的传染病。通常有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
二、常见传染病及症状
(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急,传染性强,容易造成暴发性流行。和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的全身的症状比较重,常突然起病,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40℃,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伴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轻度充血等。患者感染流感后如无并发症呈自限性过程,多于发病3~4天后体温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1~2周。流感如发生在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身上,则有可能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
(二)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急,经常有发烧、怕冷、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其最大的特点是口腔周围的唾液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边缘不清楚。张口或者吃东西时感到腮腺部位疼痛,尤其吃硬的或酸的食物时,疼痛会加剧,肿胀会在4-5天消退,如合并其他疾病,则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死亡。
(三)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但是通常成人发病时的症状比儿童更严重。常伴有发热、皮肤和黏膜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水痘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从发病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病人或飞沫吸入均可被传染,易感儿童发病率可达90%以上。该病通常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留疤痕,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则会留疤痕,康复后身体一般获得终身免疫,而有时病毒以静止状态存留于神经节,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临床表现
潜伏期:10~24天。
出疹前期:婴幼儿常无症状。年长儿或成人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上呼吸道症状等,1~2日后才出疹。
出疹期: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皮疹有以下特点:
先在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皮疹发展迅速,开始为红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形成疱疹,疱疹时感皮肤搔痒,然后干结成痂,此过程有时只需6~8小时。如无感染,1~2周后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痂痕;
皮疹常呈椭园形,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浅表易破。疱液初为透明,后混浊,继发感染可呈脓性,结痂时间延长并可留有痂痕;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及四肢近端。
(四)肺结核
肺结核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其呼吸道感染是主要感染途径,飞沫传播为最常见的方式。传染源主要是肺结核患者。健康人通过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啑时喷出的飞沫而受感染。15岁~35岁是结核病的高发年龄。典型的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疲倦、食欲不振、咳嗽和少量咯血、颜面潮红,身体瘦弱等。但多数患者病灶轻微,无显著症状,经X线健康检查时偶被发现,亦有以突然咯血才被确诊。
全身症状:
1、全身不适、疲倦、乏力、不能坚持日常工作,容易烦躁,有心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妇女月经不正常等轻度毒性和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2、发热是肺结核的早期症状之一,体温的变化可以有以下几种:
(1)体温不稳定,轻微的体力劳动即引起发热,经过30分钟休息,也往往不能恢复正常。
(2)长期微热,多见于下午和傍晚,次晨降到正常,伴随倦怠不适感。
(3)病灶急剧进展和扩散时,发热更显著,可出现恶寒,发热达到39-40℃。
(4)女性病人在月经前体温升高,月经后体温亦不恢复正常。
3、盗汗。多发生在重症患者,在入睡或睡醒时全身出汗,严重者衣服尽湿,伴随衰竭感。
局部症状:
1、咳嗽、咳痰。早期咳嗽轻微,无痰或有少量黏液痰。病变扩大,有空洞形成时,则痰液呈脓性,量较多。
2、咯血。约1/3-1/2的病人有咯血,咯血量不等。
3、胸部疼痛。
(五)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老鼠(黑线姬鼠、褐家鼠)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能通过带毒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易感者以成年人居多,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出血热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症,其临床表现病情轻重不一,复杂多变,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具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2、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日多见,持续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m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六)H7N9流感
H7N9流感是由H7N9病毒引起的,自2013年我国华东地区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病例以来,每年都会在冬春季出现季节性流行。H7N9病例的潜伏期一般多为7天以内,也可长达10天。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伴有头疼、肌肉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少数患者可为轻症,仅表现为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H7N9病例早期发病无特异性表现,早诊早治困难,后期重症病例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目前报告病例的总体病死率在40%左右。
导致人感染H7N9病毒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带毒禽类污染的环境。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饮水和环境及种蛋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目前,我国确诊的H7N9病例,绝大多数发病前有活禽的暴露或接触史,且以暴露于有活禽售卖的农贸市场的比例居多。尚没有证据显示H7N9病毒能够通过妥善处理的禽类或禽蛋类传播给人类。此外,吃煮熟的食物也不会感染H7N9病毒。 监测显示,虽然偶有局部聚集性病例(每起2-3例病例,均无续发病例)发生,但尚无证据表明H7N9病毒能持续地通过“人传人”而感染。
(七)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纤丝病毒科的埃博拉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患者的血液和排泄物传播,埃博拉病毒感染人类后的潜伏期为 2~21 天,大多数患者在感染 8~9 天后病情危重。一旦被感染,患者在 1~2 天内出现症状。患者可出现高热、头痛、喉咙痛、关节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继之出现严重呕吐、腹泻。可在 24~48 小时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与血小板减少症,从而导致鼻腔或口腔内出血,伴随皮肤出血性水泡。在 3~5 天内,出现肾功能衰竭,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伴随明显的体液流失,病死率较高。凡来自非洲境内人员如有发热、极度虚弱、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等症状,入境时应立即主动向出入境检疫机构口头申报,及时去医院就诊说明情况;周围群众如发现从非洲务工归国人员在从非洲回来后一个月内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告知接诊大夫海外务工史并做好隔离保护工作。
(八)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主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冬季多见。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为主,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三、预防冬季传染病的措施
(一)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搞好室内外卫生,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经常晒洗衣物及被褥;搞好粪便管理,垃圾清理,采取各种措施清除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等滋生环境,开展灭鼠、灭蟑螂等活动。
(二)搞好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吃苍蝇、蟑螂叮爬过食物;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河鲜或海鲜;隔夜的饭菜和买回来的熟食要重新煮沸蒸透;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生吃瓜果要削皮,喝开水不喝生水,碗、筷等餐具要严格消毒,生熟刀板要分开;禽流感或H7N9病毒流行期间,选择购买冷鲜、冰鲜禽类产品。
(三)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外出归家和拿钱钞后洗手的良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勤洗手、勤洗澡、常刷牙,纠正不良习惯;接触活禽要做好个人防护。
(四)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发现病人或可疑病人,要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病毒传播。病人的食具、用具要严格消毒,粪便和排泄物更要用漂白粉等消毒处理。
(五)加强个人防护。了解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感染肠道传染病应立即上医院就诊,不要胡乱用药,特别是不能自行使用抗菌素进行不规范治疗,防止耐药性的产生。某些肠道传染病抗生素的不当使用,甚至可导致生命危险。
(六)免疫预防。某些传染病流行季节前可预防接种相应的疫苗,如流感、肺炎、水痘等疫苗。
学校、托幼机构出现发热等聚集性疫情应
采取的防控措施
目前,已经进入季节性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是人群聚集场所,极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学校托幼机构要加强健康监测及晨午检工作,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不要带病上学,以免传染他人,造成疾病传播。
一、儿童在学校或托幼机构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的现场处置
1、发病患者需佩戴口罩,进行隔离,班主任及时通知患者家长带其就医或回家休息。
2、班主任立即向校医汇报发病人数及病情。
3、疫情报告:
(1)未达到聚集性疫情标准的散发病例,病例由学校或托幼机构自行处置,采取隔离患者、加强消毒、开窗通风、强化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等防控措施。
(2)达到聚集性疫情标准的,应立即报告所属地疾控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
二、学校或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应采取的处置措施
学校或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后,需在学校所属的疾控部门指导下,做好以下工作:
1、报告疫情
学校托幼机构报告的主要信息:学校/幼儿园的基本信息(学生、教职员工人数、发病班级总人数、学校、幼儿园卫生条件、考勤记录、因病缺勤追访记录、患病学生信息等。
2、病例管理
(1)对于发热或流感样病例,第一时间为其佩戴口罩并实施单独隔离,及时与家长联系,带患者就医或回家休息。休息期间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和进入公共场所。学校或托幼机构要指定专人及时追踪患者的病情进展,记录转归情况,并按照规定时间报告相关部门。
(2)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48小时后,患者方可正常上课。
3、加强监测
强化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制度,对新发现的病例及时进行登记和报告。
4、做好环境和个人卫生
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加强日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清洁。
督促学生做好个人卫生,勤晾晒被褥,勤换衣,勤洗手,不共用毛巾手帕等。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子遮住口、鼻,或接触病人时要戴口罩。
5、开展消毒
在疫情发生期间,发生疫情的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在疾控部门专业人员指导下,采取日常消毒和终末消毒相结合的措施。
6、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教育,在疫情发生学校和托幼机构可采用网络、宣传画、板报、折页和告知信等形式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师生的自我保健知识水平。
及时和患儿家长沟通,说服家长配合开展病例隔离观察、配合采集患者标本及家庭内消毒等防控工作。
7、其他措施
发生疫情的学校和托幼机构应避免组织集体活动,减少和避免与发病学生、员工接触,限制外来人员进入。根据疫情波及范围和发展趋势,在流行病学评估的基础上,学校和托幼机构可采取停课、停园等措施。
8、及时报送信息
设置专人负责每日统计新增病例数、累计病例数、痊愈病例数、病例病情进展情况等,并按时报告辖区疾控部门。
一、儿童在学校或托幼机构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的现场处置
1、发病患者需佩戴口罩,进行隔离,班主任及时通知患者家长带其就医或回家休息。
2、班主任立即向校医汇报发病人数及病情。
3、疫情报告:
(1)未达到聚集性疫情标准的散发病例,病例由学校或托幼机构自行处置,采取隔离患者、加强消毒、开窗通风、强化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等防控措施。
(2)达到聚集性疫情标准的,应立即报告所属地疾控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
二、学校或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应采取的处置措施
学校或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后,需在学校所属的疾控部门指导下,做好以下工作:
1、报告疫情
学校托幼机构报告的主要信息:学校/幼儿园的基本信息(学生、教职员工人数、发病班级总人数、学校、幼儿园卫生条件、考勤记录、因病缺勤追访记录、患病学生信息等。
2、病例管理
(1)对于发热或流感样病例,第一时间为其佩戴口罩并实施单独隔离,及时与家长联系,带患者就医或回家休息。休息期间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和进入公共场所。学校或托幼机构要指定专人及时追踪患者的病情进展,记录转归情况,并按照规定时间报告相关部门。
(2)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48小时后,患者方可正常上课。
3、加强监测
强化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制度,对新发现的病例及时进行登记和报告。
4、做好环境和个人卫生
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加强日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清洁。
督促学生做好个人卫生,勤晾晒被褥,勤换衣,勤洗手,不共用毛巾手帕等。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子遮住口、鼻,或接触病人时要戴口罩。
5、开展消毒
在疫情发生期间,发生疫情的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在疾控部门专业人员指导下,采取日常消毒和终末消毒相结合的措施。
6、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教育,在疫情发生学校和托幼机构可采用网络、宣传画、板报、折页和告知信等形式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师生的自我保健知识水平。
及时和患儿家长沟通,说服家长配合开展病例隔离观察、配合采集患者标本及家庭内消毒等防控工作。
7、其他措施
发生疫情的学校和托幼机构应避免组织集体活动,减少和避免与发病学生、员工接触,限制外来人员进入。根据疫情波及范围和发展趋势,在流行病学评估的基础上,学校和托幼机构可采取停课、停园等措施。
8、及时报送信息
设置专人负责每日统计新增病例数、累计病例数、痊愈病例数、病例病情进展情况等,并按时报告辖区疾控部门。